2025年8月16日,上海临港新片区首批无人驾驶智能网联出租车正式向公众开放运营,标志着中国自动驾驶技术从测试验证阶段全面迈向商业化落地新阶段。此次投入运营的车辆覆盖临港主城区58个核心点位,运营时间为每日8时至20时,用户可通过“临港出行”微信小程序一键预约,体验科技赋能的未来出行方式。
技术落地:从实验室到城市街头的跨越
作为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综合示范区,临港新片区凭借其开放的道路测试环境、完善的5G通信网络及高精度地图覆盖,成为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的“试验田”。此次运营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搭载了L4级自动驾驶系统,集成多传感器融合、高精度定位及智能决策算法,可应对复杂城市路况。车辆运营方表示,所有车辆均通过国家安全认证,并配备远程安全员实时监控,确保极端情况下的应急接管。
服务升级:便捷预约与透明收费
市民可通过“临港出行”小程序完成实名认证后预约用车,系统将根据用户位置自动匹配最近车辆。收费标准采用“起步价+里程费”模式:起步价16元(含5公里),超出后每公里4元,价格与常规网约车基本持平。运营首日,不少市民提前体验,有乘客表示:“车辆行驶平稳,变道超车都很‘老司机’,车内屏幕还能实时显示路况和决策逻辑,科技感十足。”
商业化破局: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
此次运营的落地,得益于上海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政策创新。2024年,上海发布《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应用管理办法》,明确允许无人驾驶车辆在指定区域开展收费服务。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指出:“通过真实场景的数据积累,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技术迭代,推动自动驾驶从‘技术可行’向‘商业可持续’转型。”据测算,临港主城区日均出行需求超10万人次,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规模化运营有望缓解交通压力,并降低30%以上的碳排放。
未来展望:构建智慧出行生态
根据规划,临港新片区计划到2026年将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扩展至全域,并逐步接入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系统,打造“门到门”一体化出行服务。同时,车企与科技公司正联合探索“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的商业模式,通过动态定价、拼车优化等手段提升运营效率。业内专家认为,上海的实践将为全国自动驾驶商业化提供可复制的样本,加速推动智慧交通时代的到来。
今日临港的街头,无人驾驶出租车与行人、传统车辆和谐共行,勾勒出一幅未来城市的生动图景。 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中国在全球智能出行竞赛中抢占制高点的关键一步。随着更多城市跟进试点,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出行革命正在悄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