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Polestar极星位于上海前滩L + Plaza的国内最后一家直营门店正式关闭。这一举动,标志着由沃尔沃与吉利联合打造的豪华电动车品牌极星,彻底终结了在华线下直营零售体系,也为其在华发展历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折射出外资新能源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的严峻挑战。
战略调整:直营退场,全面转战线上
针对此次关店举动,极星中国回应称,此举属于“战略性调整在华业务模式”,目的是适配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同时强调其他业务不受影响,车主权益可得到保障。极星官方服务热线工作人员进一步确认,目前品牌已全面转向线上销售模式,消费者需通过官方网站等数字渠道完成购车流程。
这种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型,是极星在华市场困境下的无奈之举。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购车习惯和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线上购车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极星此举或许是希望借助线上渠道的便捷性和高效性,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销售效率,以应对在华市场的困境。
业绩惨淡:销量低迷,亏损严重
极星在华的业绩可谓惨不忍睹。2025年上半年,极星在华仅售出69辆车,月均不足12辆,其中4、5月交付量为零,6月仅售6辆,7月更跌至5辆。如此低迷的销量,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显得格格不入。
销量低迷的同时,极星的亏损状况也愈发严重。2019至2024年间,其累计净亏损超380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达11.93亿美元,已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持续的亏损不仅让极星的财务状况岌岌可危,也严重影响了其在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全球分化:欧洲增长,中国“失声”
与在华市场的惨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星在全球市场呈现出分化态势。2025年上半年,极星全球销量同比增长51%,但增长主要来自欧洲市场,中国市场销量占比微乎其微。
欧洲市场一直是极星的重要市场之一,其凭借沃尔沃的技术背书和欧洲消费者对环保、科技的追求,在欧洲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极星却未能复制其在欧洲的成功。这反映出极星在本土化运营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未能准确把握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转型未知:线上销售能否破局
当前,极星仅保留少量线下服务中心提供试驾与售后,线上销售能否打破在华僵局尚未可知。线上销售虽然具有便捷性和高效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消费者无法亲身体验车辆的外观、内饰和驾驶感受,可能会影响其购车决策。
此外,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不仅有特斯拉、比亚迪等传统巨头,还有众多新兴品牌不断涌现。极星要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仅靠线上销售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售后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极星关闭国内最后一家直营店,是其在中国市场发展困境下的战略调整。未来,极星能否在线上销售模式下实现破局,重新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