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为进一步净化汽车行业网络舆论生态,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今日联合印发通知,正式启动为期三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此次行动将重点打击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行为,剑指行业长期存在的“流量操纵”“高管互撕”等乱象,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整治行动剑指四大核心问题
根据通知,本次专项整治将聚焦以下四类突出问题:
虚假信息引流:严厉打击通过伪造图片、视频、数据等手段进行不实宣传,或利用技术手段伪造用户评价、销量数据等行为;
评测账号失范:整治操纵评测类账号进行“收钱测评”“对比抹黑”等不规范操作,以及未经科学验证的“断章取义式”测评;
高管恶意引战:禁止企业高管通过公开言论“拉踩”竞争对手、制造舆论对立,或利用个人影响力操纵市场情绪;
非法牟利链条:深挖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灰色产业链,打击以“有偿删帖”“负面压制”为目的的非法经营行为。
多部门协同,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
此次行动由六部门联合推进,形成跨领域监管合力:
工信部将依托技术手段监测虚假信息传播路径,对违规平台及账号采取限制流量、下架内容等措施;
网信办重点清理恶意炒作、煽动对立的网络账号,并依法处置违规自媒体和MCN机构;
市场监管总局将对涉嫌虚假宣传、商业诋毁的企业及个人立案调查,情节严重者将纳入失信名单;
公安部、新闻出版署、广电总局则分别从网络犯罪打击、新闻采编规范、广告内容审核等维度协同发力。
行业反响:净化生态,护航创新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网络舆论场频现“流量战”“口水战”。部分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纵容或默许第三方机构通过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等手段打压对手,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阻碍行业技术迭代与品牌升级。
“此次整治行动直击行业痛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杉表示,“规范的网络环境能减少企业非理性竞争投入,让资源更多流向研发与创新,最终惠及消费者。”
某新能源车企法务负责人透露,公司近年因网络虚假信息损失超亿元,整治行动将有效降低企业维权成本:“过去取证难、追责慢,现在多部门联动意味着违规成本大幅提高,企业能更专注于产品竞争。”
长效机制:从“短期严打”到“常态治理”
通知明确,专项行动结束后,六部门将建立汽车行业网络舆情常态化监测机制,定期公开典型案例,并推动《汽车行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指南》等标准制定。此外,行业自律组织也将完善黑名单共享制度,对违规企业及个人实施联合惩戒。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随着中国汽车出口量跃居全球首位,规范网络舆论不仅是国内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品牌参与国际竞争的“软实力”保障。“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战略提供更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