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中机电商会”)发布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量有望首次突破700万辆大关,其中商用车出口量将首次超过1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持续攀升。这一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赋能”的深度转型,全球竞争力实现质的飞跃。
出口量质齐升:商用车成新增长极,新能源占比稳步提高
根据中机电商会分析,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将呈现三大结构性亮点:
总量跃升:全年出口量预计达700万辆,较2024年增长约12%,连续三年稳居全球汽车出口榜首;
商用车突破:商用车出口首次突破百万辆,占比提升至14.3%,重卡、新能源物流车等高附加值车型成为主力;
新能源领跑: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比预计超35%,纯电动与插混车型双轮驱动,覆盖欧洲、东南亚等核心市场。
分区域看,亚洲和欧洲继续保持中国汽车出口前两大市场地位,其中欧洲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50%,中国品牌在德国、挪威等国市占率突破20%。与此同时,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增速显著,成为中国车企全球化布局的新支点。
供应链本地化加速:从“产品输出”到“生态输出”
中机电商会指出,中国汽车出口的跨越式增长,离不开海外供应链体系的深度重构。2025年以来,头部车企加速推进“本土化生产+区域化研发”战略:
产能落地:比亚迪、长城等企业在泰国、巴西、匈牙利等地新建的整车工厂陆续投产,海外年产能突破200万辆;
技术赋能: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电池企业与海外车企共建电池工厂,实现“技术+产能”双重绑定;
服务网络: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品牌在欧洲建设超200座换电站,理想汽车推出本地化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构建“车-桩-云”一体化生态。
“中国汽车不再仅仅是‘性价比’的代名词,而是通过技术共享、标准输出和生态共建,为全球市场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中机电商会副会长石永红表示。
品牌向上:高端化与差异化战略成效显现
在出口结构优化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品牌全球影响力的持续攀升。2025年,多家中国车企在高端市场实现突破:
比亚迪海豹车型在欧洲平均售价超5万欧元,与宝马i3、特斯拉Model 3正面竞争;
长城汽车坦克系列在澳大利亚、中东市场供不应求,溢价能力比肩丰田陆地巡洋舰;
蔚来ET9旗舰轿车登陆挪威,成为首款进入欧洲豪华车销量榜前十的中国品牌车型。
此外,中国车企通过差异化竞争开辟新赛道:上汽大通推出全球首款氢燃料电池轻客,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在南美市占率突破30%,展现“技术+场景”双轮驱动的创新实力。
未来展望: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品牌”
中机电商会预测,随着欧盟碳关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等贸易壁垒的强化,中国汽车出口将面临更复杂的国际环境。但凭借完整产业链优势、快速迭代能力以及本地化运营深度,中国车企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三大目标:
出口量突破千万辆,占全球汽车贸易量30%以上;
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占率超40%,主导下一代出行技术标准;
培育10个以上全球知名品牌,形成“日系经济性、德系豪华感、中式智能化”的三足鼎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