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以下简称“乘联分会”)发布最新市场预测报告,上调2025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年度预期。报告显示,2025年国内乘用车零售量预计将达2435万辆,同比增长6%,较此前计划的2405万辆目标增加30万辆;乘用车出口量预计达546万辆,同比增长14%;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预计突破1548万辆,渗透率高达56%,创历史新高。这一系列数据反映出中国汽车市场在全球电动化转型浪潮中的强劲韧性及消费信心。
内需市场:政策与技术双驱动,零售量稳步增长
乘联分会指出,2025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市场在政策刺激、消费升级及新能源技术突破的共同推动下持续回暖。其中,新能源汽车成为核心增长引擎,消费者对智能化、长续航车型的需求显著提升。此次上调零售预期,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多地延续新能源购车补贴、免征购置税等政策,叠加“以旧换新”促销活动,有效拉动终端消费;
产品力全面升级:自主品牌及新势力车企加速推出高性价比车型,覆盖10万-30万元主流价格区间,满足多元化需求;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国充电桩保有量突破千万台,缓解“里程焦虑”,进一步提振购买意愿。
出口市场:全球化布局深化,中国品牌加速出海
在出口领域,乘联分会预测全年乘用车出口量将达546万辆,同比增长14%,延续高增长态势。这一成绩得益于中国车企在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及本地化生产方面的综合优势:
新能源车型成主力:纯电及插混车型占出口总量的比例超40%,欧洲、东南亚及拉美市场贡献主要增量;
本土化战略落地:比亚迪、长城、吉利等企业在泰国、巴西、墨西哥等地建厂投产,规避贸易壁垒并降低物流成本;
品牌溢价提升:高端车型出口占比增加,中国汽车平均出口单价较三年前上涨超20%。
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6%,电动化转型进入“快车道”
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预测达1548万辆,渗透率56%,意味着每两辆新车中就有一辆为新能源车型。这一数据背后,是产业链协同创新与市场结构优化的双重结果:
技术迭代加速:半固态电池、800V高压平台、城市NOA智驾功能等新技术规模化应用,提升产品竞争力;
市场结构优化:纯电车型占比稳定在65%以上,插混及增程式车型凭借“可油可电”特性,在下沉市场快速渗透;
补能体系完善:超充网络覆盖全国90%高速公路服务区,换电模式在运营车辆领域普及,消除用户后顾之忧。
行业展望:信心增强,挑战犹存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2025年市场表现超出预期,反映出消费者对电动化、智能化的高度认可。但需警惕原材料价格波动、国际贸易摩擦等潜在风险,车企需持续强化供应链韧性及全球化运营能力。”
随着“金九银十”传统销售旺季临近,叠加多款重磅新能源车型上市,下半年市场有望延续增长势头。业内普遍认为,中国汽车产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引领”转型,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